【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為外部投稿/轉載發布,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及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真實性、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0000億元,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為什么要增發國債,增發的國債用于何處,資金具體如何分配,萬億國債資金如何監管?10月25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財政部、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
積極帶動國內的需求
今年以來,我國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澇、臺風等災害,部分地區受災嚴重、損失較大,地方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比較重。
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也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我們必須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抓緊補短板、強弱項,體系化全面提升我國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資金保障力度。
"按照《預算法》的有關規定,我們綜合考慮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資金需要,以及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和財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國務院提出了增發1萬億元的國債來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議案。"朱忠明說。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的方案,這次增發2023年1萬億元國債以后,全國財政赤字將由3.88萬億元增加到4.88萬億元,預計財政赤字率將由3%提高到3.8%左右。
朱忠明解釋稱,雖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國政府的負債率仍處于合理區間,整體風險可控。國債資金投入使用以后,也會積極帶動國內的需求,進一步鞏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
把國債資金用在刀刃上
根據安排,資金將重點用于八大方面:災后恢復重建、重點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標準農田建設。
朱忠明表示,此次增發的1萬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使用,全部列為中央財政赤字,還本付息由中央承擔,不增加地方償還負擔。當前已進入四季度10月下旬,根據相關工作進展和項目儲備等情況,增發的國債資金初步考慮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億元,結轉2024年使用5000億元,能夠以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工作落實。
這次增發國債的資金規模比較大,所以做好資金分配使用工作尤為重要。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工作機制,布置地方做好項目申報,要求各地嚴格按照項目資金的支持范圍,全面做好項目的梳理和篩選儲備工作,及時按程序上報項目需求,經工作機制審核后形成項目清單。
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羅國三在吹風會上表示,此次國債優先支持"十四五"規劃,國務院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復的重點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以及地方重點規劃中明確的項目,確保項目建設符合實際需求,避免超標準建設、重復建設等問題。在做好規劃編制和落實的同時,還要壓實有關部門責任,細化工作要求。
羅國三介紹,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應符合此次國債資金支持范圍,精準聚焦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優先支持建設需求迫切、投資效果明顯的項目,堅決避免安排一般競爭性產業項目、樓堂館所、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等,把國債資金用在刀刃上。
"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此次國債主要安排災后重建和防災減災救災項目,更要高度重視前期工作質量,在開工前對地質條件、生態風險、工程難度、建設方案、群眾需要等研究到位,避免倉促上馬,導致建設實施中遇到重大困難問題,造成資金無法使用、嚴重影響工期,甚至影響經濟社會效益等問題的出現。"羅國三說。
加強資金全流程監管
萬億規模的國債資金,如何管好用好?朱忠明介紹,財政部將加強資金的全流程監管,充分利用直達機制,將國債轉移支付資金全部納入財政直達資金范圍,全部導入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實施全流程跟蹤監控,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置發現的可能影響資金使用效益的問題。
在常態化資金監管方面,財政部將充分發揮各地監管局屬地優勢,組織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專門制定監管方案,明確監管任務要求,確保資金按規定用途使用,嚴查擠占挪用國債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此外還將壓實地方監管責任。財政部將督促各地將國債資金使用情況作為財會監督工作的重點,推動形成上下聯動、橫向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壓實地方主體責任,層層傳導壓力,盯緊盯牢國債資金使用。